在黔北的群山峰峦间,红缨子高粱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这片土地与茅台紧紧相连。8月4日,“丰收敬粮农 质量承千秋”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现场,沉甸甸的高粱穗在风中微垂,粮农们欢聚于此,满溢的丰收喜悦在人群中流淌。来自播州区石板镇石板社区上坝组的61岁粮农杨仕芳,凭借多年来在红缨子高粱种植路上的辛勤耕耘,摘得2025年度“匠心粱农”称号,成为这片丰收图景中耀眼的一抹亮色。
2018年,红缨子高粱推广的序幕刚在石板拉开,彼时,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听说这高粱是订单收购,价格稳当,收益还比种普通作物高。”站在自家曾轮番种过烤烟、玉米、蔬菜的田埂上,杨仕芳心里打起了算盘。这片土地承载着他多年的劳作记忆,而此刻,他敏锐地嗅到了新的机遇,果断迈出第一步,主动争取到了种植订单。
订单到手了,可要怎样才能种好高粱?怎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杨仕芳马不停蹄付诸下一步。
为实现连片种植,他挨家挨户敲门劝说,磨破了嘴皮也没换来多少人响应。但杨仕芳却不慌,因为他深知订单种植这条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路。后续,杨仕芳一边继续劝说,一边先在自家地里干了起来。大家看见老杨家动起来了,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纷纷加入了进来。
连片的地块有了着落,杨仕芳又把自家院坝收拾得干干净净,摆上桌椅,办起了村里最早的“高粱课堂”。“那会儿没微信群,他就挨家喊人来培训。”村民们记得,有次下大雨,杨仕芳披着塑料布来敲门,裤脚沾满泥浆,嘴里还念叨着“专家来了,咱不能错过”。
如今,上坝组的30多户人家田埂相连,漫山遍野的红缨子高粱穗丰硕饱满,这连片的丰收景象,正是杨仕芳当年坚持的成果。
连片种植效果达到了,但是如何提高高粱的产量?又成了杨仕芳的当务之急。“优质高粱不是‘种’出来的,是‘养’出来的。”这句话,成了他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他看来,土壤是高粱的“粮仓”,只有把地养得肥沃,高粱才能长得壮实。
每年冬天,当别人歇冬时,杨仕芳却忙着给土地“加餐”——用绿肥培土,深耕冬闲田,根据土壤条件配施农家肥与有机肥。他深知,培育优质高粱绝非一己之力可成,必须整体提升地块管理水平才能践行绿色种植理念。因此,他不仅亲自实践,更耐心引导其他种植户:“地养好了,高粱才能颗粒饱满,产量质量上去了,咱们的腰包自然就鼓了。”
犹记得前几年,上坝组创建高粱示范基地,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有村民嘀咕:“老辈子种庄稼哪用过这玩意儿?”杨仕芳没多说,先在自家地里干了起来。看到老杨家地里的成效,大伙也纷纷加入,亩产果然比往年增加了。
看着收割回来的高粱穗,杨仕芳又琢磨出新点子:“采收时得分类,把高粱穗按干株、瘪粒、病株剔除,既能降低后续整理难度,又能确保交售品质。”这个方法经他亲自试验后在周边推广,不仅显著提高了达标率,还为粮农减轻了劳动强度。
如今的上坝组,土壤肥沃,地膜覆盖技术普及,高粱长势喜人,一片丰收景象。村民们都说,现在走在高粱地里,仿佛都能闻到泥土混着红缨子的清香,这可有老杨的大功劳。
“茅台跟咱,就像穗子跟杆儿,离不得。茅台发展好了,咱的高粱就不愁卖;咱把高粱种好了,茅台才能酿出好酒。” 杨仕芳感慨道,靠种高粱,粮农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他也早已把种植高粱当成毕生的事业,“只要腿还走得动,这高粱我就会一直种下去。”
一审:李姿 王城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