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文章作者: 孟宪鑫
秋风拂过黔北大地,仁怀市茅坝镇官院村的2000亩红缨子高粱制种基地赤浪翻滚,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制种户禹恩德的20亩制种试验田也热闹了起来,他与十来个帮工正忙着收割高粱,镰刀划过秸秆的清脆响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里透着沉甸甸的喜悦。这正是2025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的鲜活场景,也是禹恩德这位茅台“匠心粱农”十余载制种生涯的生动注脚。
禹恩德正在收割高粱
看着一袋袋颗粒饱满的红缨子高粱被整齐地码放在田里,禹恩德抹着汗水笑道:“今年高粱穗头比去年还沉几分,籽粒像玛瑙似的,又可以向茅台交出一份‘优异答卷’了。”
早在2001年,茅台在仁怀市南部推广高粱种植时,禹恩德便成为第一批开始种植高粱的农户。官院村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的隔离带,而且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红缨子高粱制种的理想基地。2012年,茅台红缨子公司选择在官院村建设制种基地,专门为红缨子高粱进行制种。禹恩德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他敏锐地意识到基地在这里落地生根,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为使乡亲们积极加入制种队伍,并按照制种技术要求进行种植,他在田间地头奔走宣传。
红缨子高粱制种基地
种子是农业的根基,尤其作为茅台酒原料的种子,制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制种比种植酒用的红缨子高粱有着更高的经济收益,但在种植管理和收购质量上却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从种子落地到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储存,公司有着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派遣技术团队到田间地头全程跟踪,对粮农进行全方位地指导,以确保种子质量。”茅台红缨子公司生产管理部茅坝制种基地队长姜洪介绍道。
“红缨子公司的悉心指导为我们粮农吃下了‘定心丸’,也上了份‘保险’,我们只要严格按照茅台的要求认真去做,就能确保种出高品质的高粱种子。”禹恩德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禹恩德对制种的播种、育苗、移栽、定苗、追肥、除草、防病、除杂、收割、晾晒等环节的管理规范早已烂熟于心,并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执行每一个步骤。
禹恩德在基地管理员指导下除杂
制种之路,远比普通高粱种植复杂,就从除杂这一项工作而言,就可以看出制种的复杂程度。从苗期到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再到最后的收获期,每个阶段都要进行严格的除杂工作,将其中的优势株、弱株、病株等“异株”全部清除,以确保种子的纯度和品质。
就禹恩德自家的20亩高粱,一株一株地检查排除,工作量就相当大的,要花费大量人力,更何况全村2000亩高粱的除杂工作。尽管如此,在茅台红缨子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禹恩德带领村民们顶着烈日,日复一日认真仔细地开展除杂工作。
“种子纯度就是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点杂质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种子纯度和质量,关系到我们一年的收成和信誉。”禹恩德常对身边的村民说,大家多一分细心,种子就多一分保障,大家的腰包才能更鼓。
禹恩德种出沉甸甸的高粱穗
此外,禹恩德还积极探索一些好的种植方法。他在种植中发现,通过漂浮育苗的高粱,便于制种户在苗期及时去除杂株,减少中后期除杂的工作量。同时,漂浮育苗技术通过优化根系发育、控制生长周期、减少病害风险,显著提升了高粱种植的效率与产质量。
在种子收储期间,禹恩德则挨家挨户宣传:种子收割回来后要及时脱粒晾晒,不能打堆,在晾晒过程中要勤翻晒。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茅坝镇官院村种子发芽率大步提升,村民的收入更多,钱包更鼓。
2020年至2022年,茅坝镇官院村“红缨子”制种基地连续三年通过全国种子(贵州高粱)质量认证;2023年至2025年,连续三年完成了茅坝镇官院村红缨子核心制种基地“中国种子质量认证”工作。“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禹恩德积极带头,与全村村民配合公司做好认证工作,他们的责任和匠心是公司发展优质高粱种子最坚实的后盾。”姜洪如是说。
如今的禹恩德,不仅是茅坝镇官院村红缨子核心制种基地曹房组村民组长,更是种子基地示范种植大户,2024年种植种子20亩,交售合格种子5709公斤,今年的成绩将更加优异。通过他的领头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种子质量提升行动中,生产出质量符合茅台酒用原料的良种,保障原料基地的用种需求。
禹恩德接受媒体采访
禹恩德表示,“这些年来,我们种植户与茅台紧密相连、共促共荣,共同见证了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茅台不断发展壮大。原材料种子对茅台至关重要,而种子质量则掌握在我们制种户的手中,管理人员只能对大家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监督,只有我们制种户严格服从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踏踏实实地种好粮,才能确保种子质量,才能保证茅台酒永不变味,才能走稳高粱产业这条致富路。”
一审:李姿 何雪沙
二审:陈杨 蔡忠成 方存芳
三审:王幸韬 吴德望